【Technews科技新报】手机辐射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害,至今科学界尚未有共识,但诸多科学家告诫民众最好远离手机。美国国家毒理部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NTP) 最新老鼠实验结果发现,手机辐射会在雄性老鼠心脏与肿瘤罹患率增加,但雌性老鼠无显著反应,且暴露在辐射中的老鼠大脑额皮质出现 DNA 损伤,这是科学家过去认为不可能发生的结果,证明手机辐射的确会影响老鼠的生物机能。华尔街日报 (WSJ) 报导,手机使用与微波炉相同的技术,当 1980 年上市时,人类对射频唯一已知的健康影响是它会加热人体组织,工程师因此建立防止热效应的射频暴露限制,在手机用户手册中列出用户吸收的射频量,称为人体电磁波比吸收率 SAR。随着人们对癌症的恐慌加上手机使用时间越来越长,对手机致癌风险感到越来越担忧。世界各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相互矛盾,从 1990 年代产业赞助研究工作开始,科学界对手机安全的担忧并没有终止。1999 年,1999 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要求 NTP 提供更明确的答案,NTP 砸下 2,500 万美元设计与实施这样研究,是 NTP 有史以来做过最昂贵的研究。研究人员 2010 年开始在芝加哥的一个地下实验室中将老鼠安置在订制的空间里,并分成不同的手机辐射水平,用手机能量辐射 2 千多只老鼠长达 2 年时间,实验测试环境就像一个大型微波炉,最...
发布时间:
2018
-
02
-
09
来源:
“中中”和“华华”拔根汗毛,吹口气,就能变出一大堆小猴子。如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这项绝活,真的成为了现实。最近,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出生的两个猕猴宝宝“萌”化了所有人,它们时而一起嬉笑打闹,时而依偎着自己心爱的“Hello Kitty”毛绒玩具,时而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这两个小猴子的“父母”,是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研究团队。经过五年不懈努力,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1月25日在线出版的《细胞》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这项成果。(论文链接)这两只名叫“中中”和“华华”的小家伙,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一对小猕猴。克隆猴为何这么难?自从1997年“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人类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20年间,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相继获得成功,不仅诞生出马、牛、羊、猪和骆驼等大型家畜,还诞生了小鼠、大鼠、兔、猫等多种实验动物。然而,与人类最为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为世界性难题。美国、中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多家科研机构在此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但始终未能成功。“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供体细胞核在受体卵母细胞中的不完全重编程,导致胚胎发育率低。”文章通讯作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说,“另外,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的操...
发布时间:
2018
-
01
-
26
来源:
新研究有助于解释饮酒与癌症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此前的研究已经指出,乙醛会导致DNA损伤。乙醛是酒精在人体代谢的产物之一,在低浓度酒精下也会自然生成,可引起脸色潮红、心悸及血压下降等不适症状。但在以往的研究中,科学家通常使用极高浓度的乙醛,在培养皿中的细胞进行体外实验,而乙醛在体内引发的效应仍不为人知。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小鼠进行试验,为酒精致癌的说法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Ketan Patel教授表示:“这篇论文为酒精代谢物造成细胞(尤其是能分化为各种组织的干细胞)DNA损伤提供了非常强力的证据。” 乙醛若想对生物机体造成损害,需要突破体内的两道屏障:首先是一种叫做乙醛脱氢(ALDH2)酶的保护性酶,它能将有毒的乙醛分解成乙酸,阻止乙醛在体内积累。但是,世界上8%的人口,以东亚地区的人为主,携带有一种Aldh2基因突变(又被称作红脸突变)。带有这一突变的人无法降解乙醇,正是这些酒后积累的乙醇使人脸红心跳。这或许是中国高食道癌发病率的重要原因。 第二道屏障是多种DNA修复系统,它们往往能够修复、逆转多种类型的DNA损伤,但其修复能力并不是万能的,且有些人携带突变,这意味着他们的细胞不能有效地进行这些修复。如果这两层防御机制失效,乙醛会割开DNA双链,造成永久性损伤,甚至引发癌症。...
发布时间:
2018
-
01
-
10
来源: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男性罕见。癌症早期诊断对治疗非常重要。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近日发表一项成果说,该校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乳腺癌标记物,据此能够比现有方法提前1年诊断出这类肿瘤。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在英国学术刊物《基因组医学》上发表报告说,对419名乳腺癌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上一个名为EFC#93的片段可以作为乳腺癌肿瘤标记物。据介绍,在乳腺癌肿瘤中会出现DNA的甲基化,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小的由碳和氢构成的分子粘在EFC#93这个片段上。这种变化在乳腺癌非常早的阶段就会发生。研究人员因此认为,可以通过分析这个DNA片段的情况,来判断乳腺癌的早期迹象。这种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只需要血清样本就能做出诊断,时间上远早于在患者胸部探测出肿瘤之前。报告作者之一、伦敦大学学院教授马丁·威施温特说,新发现的标记物可以让乳腺癌诊断更高效,比现有方法最早可提前1年诊断出来。未来或许可以在没有胸部放射学检测证据的情况下,就及早对患者开始治疗。 文章来源:生物谷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6
来源:
有关男性性取向的遗传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人们认为影响男性性取向的基因可能存在于8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 人们通常以性染色体组合(XX或XY)作为大多数人性取向和性行为的预测因素,但在人群中变异是稳定存在的,例如3-4%的男性自我评价为同性恋,还有部分男性自我评价为双性恋。尽管性取向的生物学机制仍然未知,有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都可对其产生影响。 有关男性性取向的遗传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和连锁分析。 早先有研究人员对男性同性恋进行了家系分析,发现男同性恋者的兄弟中有10%为同性恋,明显高于3%这一男性同性恋的基本发生率,提示同性恋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还有研究人员通过比较男性同性恋和男性异性恋的家系发现,男性同性恋的母系亲属中男性同性恋发生率高于父系,提示相关影响因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在家系分析的同时,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了双生子研究来探索这个性状的遗传特性。因为同卵双胞胎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而异卵双胞胎基因相同的概率为50%。他们的生长环境相似,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少环境的影响。在一项对756对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同卵双胞胎约有31.6%同时为同性恋,而异卵双胞胎中仅有8.3%。拥有同样遗传信息的同卵双胞胎性取向一致率明显高于异卵双胞胎。由此,研究人员认为性取向有...
发布时间:
2017
-
12
-
19
来源:
对于某些种类的肺癌,压力会饿导致癌细胞产生耐药性。 在11月8号《科学-转化医学》发表的这篇研究里,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分别通过小鼠模型及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发现并证实了一种导致癌症患者对药物耐受的新型通路。 在美国,每年约有16万人被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约1.5万人都出现了EGFR基因突变并发生了转移,这些患者适用于靶向EGFR抑制剂的药物治疗。该研究负责人John V. Heymach博士解释道,对于这些病人来说,EGFR抑制剂一开始效果显著,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无法逃脱药物耐受的命运。在一些病例中,病人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与另一种叫做T790M的EGFR基因突变有关,但对于其他病例产生耐受性的原因医生们还是毫无头绪。 这篇研究的主要作者Heymach说:“通常大家都知道压力对癌症患者是不利的,但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我们的数据显示,应激激素可能会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促使它们对药物产生耐受性。β受体阻滞剂是一种人体耐受良好且廉价的药物,用它来改善EGFR靶向治疗的治疗效果,这真的很激动人心,我们也应该在临床上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在研究患者如何对EGFR抑制剂产生耐受性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叫做IL-6的免疫信号通路蛋白与之相关,而这种蛋白是由应激激素激活的...
发布时间:
2017
-
11
-
28
来源: